中文版    |     ENGLISH    |     天津大学

学院要闻

建筑工程学院师生校友热议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(三)

近日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,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,向全体师生员工、广大校友表示祝贺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在建工学院师生校友中引起热烈反响。

土木工程第二党支部邓楚涵: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给全体师生回信,这不仅是对天津大学的关怀与肯定,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。

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,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深化教学科研改革,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我深感责任重大、使命在肩。

在教学方面,我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,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中,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学习目标与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相结合,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。在科研工作中,我将以总书记的回信为指引,瞄准学科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难题,加大基础研究力度,积极参与科技攻关,努力为解决国家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同时,我也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,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,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。

此外,我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,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,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、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,坚定信念,砥砺前行,就一定能够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水利水电第二党支部梁超: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给全体师生回信,不仅是对天大的肯定,更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回信为天津大学和全国高校指明了前进方向。总书记希望师生们"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"。这要求高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将服务国家需要作为最高追求。回信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路径:通过"深化教学科研改革,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",最终实现"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"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,体现了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的内在统一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天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现代大学(前身为北洋大学,始建于1895年),肩负着特殊使命,理应在"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"方面走在前列。总书记的回信,既是对天大130年办学成就的肯定,更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引。我们要深刻领会回信精神,将其转化为推动学校发展、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,为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
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党支部张浦阳:总书记回信希望天大师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深化教学科研改革,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。总书记的回信为我校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,身为天大港口人,站在这个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,力争聚焦前沿,密切关注绿色港口、智慧港口、海上新能源等前沿方向,主动将专业发展融入区域协调发展、“双碳”目标等国家战略,加强在智能化装备、新型结构、海上能源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,坚持“实事求是”的校训,践行“要实地把中华改造”,将更多创新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,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,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融合,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,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。

船舶与海洋工程党支部李焱:作为一名天津大学的青年教师,在见证学校建校13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,得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全校师生回信,我的心情无比激动,深受鼓舞。在认真学习了回信内容后,更感责任重大。作为一名年轻教师,我深刻认识到,我们正处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,肩负着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使命。总书记的回信让我更加明确了肩头的担子与责任:

首先,要坚定信念。我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,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。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,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、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,引导他们树立服务国家、奉献社会的远大志向,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
其次,要潜心钻研。总书记特别强调“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”。面对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迫切需求,我们青年教师更应发扬敢为人先、勇于探索的精神,积极响应学校号召,主动融入“有组织科研”和大团队攻关,努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中贡献力量,力争实现更多创新突破。

同时,要守正创新。学校正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,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我将积极学习并践行“从未来到未来”的教育理念,主动参与到课程体系改革、教学模式创新中去,探索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,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。

2025级博士生5班党支部赵航浩: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,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,我深感自豪与振奋。这封回信如同一盏明灯,为全体师生照亮了前行的道路。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:“新起点上,希望你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深化教学科研改革,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。”这不仅是对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殷切期许,更是对我们每一位学子的激励与鞭策。

作为博士生学生党支部书记,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双重责任。一方面,我要引领支部成员深入学习回信精神,通过组织专题学习、交流讨论等活动,将其转化为我们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,让每一位党员都深刻领会回信的精神实质,坚定理想信念,牢记初心使命。另一方面,我要以身作则,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在科研工作中勇挑重担,全力攻克水利工程领域的关键难题。

“百卅天大,强国担当”。在天津大学130周年的新起点上,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回信精神,以更饱满的热情、更坚定的信心、更务实的作风,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,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为建设教育强国、科技强国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。

退休第三党支部唐友刚: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,总书记的回信温暖人心、催人奋进,高瞻远瞩、指引方向,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和退休教师,倍感振奋与光荣。总书记殷切希望教育战线的广大职工,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,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。这既是对在职职工的要求,也是对广大退休教师的期望。作为退休党员教师,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,坚定拥护“两个确立”、坚决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。我们要做到人老心不老,心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,助力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,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兴国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智慧和银发力量。

2007级港口专业校友赵津京:2025年10月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,这一天母校天津大学建校整整130周年了。习近平总书记给母校回信中的嘱托激励着我,唤起我2009年冬日某一天的记忆,那一天,在母校港口与海岸工程实验室的门外,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和我们握手。

硕士研究生毕业后,我到了丹麦水力研究所,学习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。2016年加入中交生态环保院。九年来,我始终聚焦水利水环境数值模拟这一核心领域,推动技术自主化突破。面对局内海洋工程项目长期依赖外委的困境,我凭借在丹麦水力学研究所积累的专业经验,从传统疏浚工程的潮流波浪模拟,拓展到河湖治理中的污染物扩散研究,实现了从项目投标到实施全过程的数值模拟自主完成,为生态环保院节约了大量科研成本。

在科研创新方面,我深耕不辍,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8篇,获得发明专利2项,参与研发的"多功能生态型柔性导流技术"经邓铭江院士团队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特别是在盘锦港航道工程项目中研发的溢流施工流失量计算方法,为精准统计疏浚工程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。

面对数字化浪潮,我主动转型,积极探索数值模拟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。通过参与数字航道项目,构建了全球水文数据库,并开创性地将水动力模拟与BIM技术结合,搭建完整的智慧水利管理系统框架,为传统水利注入了数字活力。

站在新的起点,我将继续秉承天大精神,致力于打造集水环境模拟与BIM技术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,用科技创新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,不负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机遇。